压岁钱变股票账户:杭州六年级男孩四个月赚15%,该欢呼还是该警醒?
杭州男孩轩轩的春节压岁钱没有躺在银行账户里“睡大觉”。
2025年2月,他和父亲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将1.5万元压岁钱全部投入本地一家城商行股票。
四个月后,账户收益定格在2185元,涨幅近15%,远超同期存款利息。
这场“实验”的起点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对话。
轩轩翻看银行利率表时皱起眉头:“1.5万存一年才270块?还不够买一套乐高!”
父亲丁先生没有否定孩子的抱怨,反而提议用真实市场检验财富增长的另一种可能。
他们选择了一家熟悉的浙江本地银行,以15元/股的价格买入1000股,并约定持有一年对比存款收益。
结果让全家惊喜,却让舆论炸了锅。
社交媒体上,有人将轩轩称为“六年级股神”,更多质疑声却如潮水涌来:“这是财商实践还是风险赌博?”“若选错股票亏损50%,孩子心理能否承受?”
招联金融研究员董希淼的警示被反复引用:“存款保本保息,股票波动剧烈,本质天差地别!”
尤其当媒体报道部分房企股年内暴跌超50%,反对者直言:用未成年人压岁钱炒股,无异于纵容“幸存者偏差”的毒害。
耐人寻味的是,轩轩父子并非孤例。
一位匿名家长在头条分享经历:2024年初,他将孩子的3000元压岁钱买入证券股。
前9个月账户浮亏,孩子每天追问“钱什么时候回来”;
直到第四季度股价突然翻倍,最终以每股赚10元退场。
孩子看着账户多出的数字欢呼雀跃,父亲却心有余悸:“若没等来牛市呢?我该如何解释‘蒸发’的压岁钱?”
更激烈的争议聚焦于合规性红线。
我国法律禁止未成年人直接开设股票账户,实际操作中均由家长代持。
浙江某国有银行高管坦言:“这类‘擦边球’行为存在法律模糊地带,一旦涉及家庭纠纷或投资亏损,责任界定将极其复杂。”
而美国同期通过的《大美丽法》,却将儿童投资纳入国家战略:2025年起出生的新生儿,自动获得政府发放的1000美元投资起步金。
账户资金由财政部托管,定向投资美股指数基金,成年后可提取用于教育或购房。
当政策走向两极分化,普通家庭的抉择愈发艰难。
某论坛投票显示,68%家长支持通过模拟盘开展财商教育,仅12%赞成真金白银入市。
教育学者提出的“家庭理财协议”模式引发共鸣:家长与孩子书面约定投资比例(如压岁钱20%)、止损线、收益分配规则,将风险控制转化为契约精神训练。
轩轩的父亲最近放缓了脚步。
面对账户里15%的浮盈,他给孩子看了银行股K线图上20%回撤的历史数据。
“如果明天跌掉三个月收益,你能接受吗?”孩子盯着屏幕沉默良久,小声回答:“那我们少买点行吗?”
银行柜台前的长队悄悄揭示着时代焦虑。
尽管多家银行力推儿童专属存折(起存门槛50元、卡面印着卡通IP),但0.95%的利率让家长自嘲“不如给孩子现金塞枕头”。
而另一边,顾先生用银行股分红复投策略实现25.67%年收益的案例,被制成短视频疯狂传播。
当存款与股票收益的鸿沟裂成峡谷,更多家庭开始效仿轩轩父子铺开证券账户只不过这次,他们教会孩子第一个词是“止损线”。
京海配资-股票杠杆开户平台-香港配资公司-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