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南特区报
□记者 钟起的
本报讯 近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国际医学中心功能性疾病诊疗中心传来喜讯:73岁帕金森病患者洪阿公在成功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手术”)后,从长期卧床状态恢复至可独立行走,基本实现生活自理。
洪阿公罹患帕金森病已逾10年,初期通过药物治疗尚能维持基本活动能力。但随着病程进入中晚期(4-5期),药物疗效显著下降,并伴随严重副作用——因低血压反复发作头晕,导致阿公每日卧床时间长达20小时以上,仅能在搀扶下短暂移动。“近半年来,父亲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风险持续攀升。”家属说。
今年4月,家属带着洪阿公求诊于海医二院国际医疗中心凌至培教授带领的帕金森病外科团队。通过系统评估发现,洪阿公震颤、肌张力增高等运动症状符合DBS手术指征。术前,功能性疾病诊疗中心团队通过调整多巴胺能药物剂量与给药频次,短期改善术前状态。术中,通过核团精准定位,结合3.0T MRI与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确保电极植入靶点误差<0.1mm。
4月28日,凌至培团队历时3小时完成双侧丘脑底核(STN)电极植入术。术后半月启动脑起搏器,患者即刻呈现“开关现象”改善——原本僵直的四肢恢复自主活动能力。术后3个月,患者可独立完成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日均自主步行距离超500米,且术后未出现感染或器械相关不良反应。
凌至培表示,“帕金森病并非‘不治之症’,DBS手术在病程4-5期实施可最大化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建议当出现药物疗效减退、异动症或严重副作用时,应及时进行术前评估。”目前该院已建立从药物调整、术前评估到术后程控的全程化管理体系,开机有效率逾95%。
发布于:北京市京海配资-股票杠杆开户平台-香港配资公司-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